地处北京西南的南宫村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生气勃勃的新兴城市。要把这个仅有810户人家的南宫村与别的村庄区别开来是很容易的。当你走到铺着水泥方砖、安装了路灯、两旁栽树种花的大马路的尽头,那你就将走出南宫村的村界了。
在铺着水泥方砖道路的村里面,南宫人正在为实现城市的梦想而奋斗着。他们在村里建成了占地一点四万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的南宫建材城,以及庞大的南宫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和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街。
他们甚至还建成了一个村级公园──南宫苑,以及一座富有欧式风格的南宫休闲广场,供村民们茶余饭后消遣娱乐。而在铺着水泥方砖道路的村外面,时间似乎停止了。附近的几个村庄依然保持十几年前的破烂不堪的样子。
知情人说,如果仅从村民的个人收入来说,南宫与邻村的差距并不大,只是邻村大都是各自为战的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基本荡然无存,从而使村里没有能力哪怕修一公里的柏油马路。
南宫村的3个自然村的3000多人口隶属丰台区王佐乡,他们一直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当北京城迅速往周边扩展的时候,不知何故竟绕开了南宫村。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能够通过土地被征用而顺理成章地成为城里人。于是,南宫村人决定将自己变成一座城市,从而加入到整个北京的经济发展圈中。他们在1986年将各家各户的菜田、粮田集中起来搞适度规模经营,并着力发展集体企业,使村办的集体企业很快发展到20个,养殖业、种植业也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同时,面对因城市扩展蜂拥而来的城里人,他们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力量,改造环境,建立市场,很快就把南宫村变成北京东南郊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当南宫村人将自己的村庄建设成南来北往的人都愿意多逗留一会的地方时,南宫村人聚敛了人气,同时,也聚敛了财气。
今天的南宫村人正过着比真正的城里人更幸福快乐的日子:他们住在村里统一修建的两层别墅式住宅新居里,像城里人一样白天上班、晚上看电视。他们看上去更无忧无虑,不用担心下岗失业,也不用担心退休金有无着落。工作之余,他们弹琴、扭秧歌、打乒乓、踢足球,尽情享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乐趣。当南宫人快乐地享受生命的时候,距北京市中心六十多公里的一个小山村悄然发生了一次不太不小的变革,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进行了一次全面碰撞。其结果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186个个体小煤窑,被分区划片合并成五十个颇具规模的煤矿,且悉数收归集体所有。这一事件发生在1995年。五年之后,这个原来又穷又乱的村一跃成为与南宫村同样遐迩闻名的村庄。去年,这个村实现总收入1.41亿元人民币,并被誉为“京郊首富村”。它就是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其实,五年前的那次变革真正只“革”了一个人的“命”,他就是亲自发动这场变革的人──金鸡台村的党总书记刘增会。其实,那次变革实在也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变革,村里的个体煤窑只是划清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分配,使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再受到损害,而个体的利益依然得到保障,村里仍有不少窑主一年能有上百万元人民币的收入。
但刘增会是个例外。刘增会有句名言:当村干部就不许搞个体,搞个体就别当村干部。于是,当了村总支书记的刘增会把每年曾给他带来数百万元利润的“增会矿”完全交给了村集体。志存高远的刘增会从1995年开始实现他的城市梦想。当村集体钱袋渐渐满起来的时候,这个城市梦想就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了。
刘增会在村内的各条街道上铺设水泥路面,并修整了上下水道,安装了标准化的路灯,修建村标,恢复村内远古圈门建筑。还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卫生清洁队,配备专人和垃圾车,常年负责打扫村中街道和入村公路。刘增会在村里建立了有线闭路电视网,修建了一座花园,装修了村民俱乐部。并花了一千多万元人民币建起了全乡第一所村级中心小学。甚至还建起了一座拥有X光、B超、心电图等设备的“村医院”。
在不知不觉中,刘增会将北京城市的边缘伸展到了盛产优质煤炭的深山沟里。